一般情况下,和田玉大多都是通体一色的。如果算上皮色和沁色,那么就有双重颜色。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多色皮色的存在。因此理论上和田玉可以同时存在多种颜色。但无论是什么颜色,无非是原生色和次生色两种。
原生色包括玉的本色,玉中杂质的颜色,玉与围岩相接之处玉与石交融的颜色,以及玉在成矿过程中再次交融、再次变质改变的颜色。和田玉玉的原生色又可分为:白、黄、青、碧等,它们之间的交融和玉中杂质色泽的参与,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。人们也往往依据玉的不同色彩来给玉命名,区分不同的玉种。
次生色可分为天然次生色和人为次生色。天然次生色完全是自然所为,如风化、淋滤、靠染、光照、氧化,使玉的原来颜色发生改变。人为次生色是玉被人开采之后,制作成为各种器物,由人盘摸、染色、随葬,后发掘出土,再为人所佩戴、把玩而造成的颜色改变。
天然次生色是玉形成之后,在漫长的地质年代,特别是褶皱上升到山上或初露地表之后,玉与周围的岩石、土壤、植物发生接触,通过渗透、浸泡、晾晒、靠染等作用,一些矿物成分进入玉中,玉中的一些矿物成分也会发生变化,这些都能改变玉石的原来颜色。比如各种籽料不同的皮色与玉色。玉的这种颜色的改变完全是自然使入,非人为参作,所以称之为天然次生色。玉的原生色受到次生因素的侵扰,就会慢慢改变原来的颜色,这种物理、化学、人为环境的作用,使玉带上了次生颜色。
一旦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,就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。在长期佩戴、盘摸的过程中,传世的玉器会在表皮和内部慢慢出现转色。这是人们的汗脂、生活物品的接触、空气的氧化、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,不少传世古玉还会在玉的皮壳上留下细细的磨痕。葬玉会与墓葬中的物品相互接触,使玉受到沁变,从而改变了原来的颜色。还有的是人为在玉器的某个部位加工做上颜色,这种颜色的改变是人类活动造就的,所以叫人为次生色。
人工染色也属于次生色,这样一类玉石,其染色效果不能长久,而且染色剂残余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。因此,我们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分辨,不要买到这样的和田玉。